自2008年引入中国以来,尖烽时刻®赛事已成为一项知名度极高的国际性商业模拟大赛,目前已在国内成功举办了十七届全国比赛,吸引了全国近300所院校、超过十数万名学生参与。该赛事旨在通过互联网形式及高科技平台,培养具备战略领导力、数字分析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第17届尖烽时刻赛事分为三个阶段:2024年12月的初赛和复赛在线上完成,包括模拟决策与案例分析;2025年3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总决赛,则涵盖了模拟比赛、英文团队介绍和商业演示答辩环节。此次赛事共吸引超过2000支队伍报名(不含省赛、校内赛),经历初赛、复赛的激烈角逐,最终109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其中包括来自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68所院校的69支MBA/研究生组参赛团队。

MBA学院在此次比赛中表现优异,四支参赛队全部进入复赛并获等级奖。其中,由余知谦、牟钰涵、余意和李丹组成的“扶光争辉”队在全国总决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一等奖。由冯禹铭、王幸欣、曹慧鑫和刘洪丽组成的“扶光士继”队,宋可欣、唐强忠、冉万富和王炀崧组成的“做的Strategy全都队”队和宋可心、赖戍平、于婷婷和黎万乔组成的“扬帆起航”队获得全国三等奖。
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全国总决赛的过程中,“扶光争辉”队凭借比赛中的优异表现,赢得了西安交通大学、新疆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同组参赛选手以及大赛评委们的认可和肯定。在比赛间歇,参赛师生热情地与来自全国各地的MBA师生交流,积极传播重理工MBA品牌,传递重理工声音。




MBA学院践行“学科融通、产教融合、知行融升”MBA人才培养理念,将赛事化作为MBA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注重通过实践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组建“学科融通”的教练团队,坚持“产教融合”导向,利用模拟企业经营环境中的各种决策变量,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有效提升MBA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合作精神,切实培养“知行融升”的高质量MBA人才,聚力打造具有显著理工类高校特色,深刻重理工学科烙印的MBA教育项目。
学员感言
在第十七届“尖烽时刻”全国商业模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标志着我们团队历经近半年的努力迎来了这一荣耀时刻。感谢MBA学院提供的平台及老师们耐心的指导,使我们在知识与技能上得到全面提升。
比赛从初赛到复赛再到全国总决赛异常激烈,特别是在决策模拟、英语演讲和AI金融案例方面,我们都全力以赴展现了最佳状态。然而,竞赛最大的成功不仅是一等奖,更在于赢得了对手的认可、评委的高度评价以及心底那份骄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其他高校小伙伴们的相互学习和鼓励,让这次比赛的意义远超奖项本身。最后,感谢Cesim CEO和评委老师们的认可和支持,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不断追求卓越,迎接更多挑战。再次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人。
--2024级MBA李丹
很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参加CESIM“尖烽时刻”全国商业模拟大赛比赛的平台和机会,从初赛到决赛的几个月里,在丁超老师的专业指导下,我们团队成员抓住工作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孜孜不倦,穿梭于书海,大家为了一个决策反复推演、激烈争论、直至深夜。比赛中,我与全国各地的其他队伍交流银行业务知识,进行思维碰撞,得到深入启发。决赛内容聚焦银行案例,和我的本职工作密切相关,团队连日的辛勤付出也派上用场,我们得以在比赛中大展拳脚,这份荣誉,是对我们团队努力的最好褒奖。
参加此次比赛是对MBA学习效果的一次阶段性检验,未来,我将继续秉承重理工MBA学院产教融合理念,一如既往钻研学习、打磨内功,用实际行动展示重理工学子的专业风采。
--2024级MBA余意
对我来说,参加“尖烽时刻”比赛,是一段难忘且珍贵的成长经历。
我们团队为共同目标努力,深夜讨论、反复推敲,这些瞬间都成了珍贵回忆。比赛紧张又充实,我们全力以赴分析数据、制定策略。其他学校在英语演讲环节和商业演示环节的精彩表现让我大开眼界,评委在商业演示环节的犀利提问让我紧张,但上台时我意外地冷静了下来,这次比赛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心态。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心往一处使,困难终会迎刃而解,在比赛之前很多东西都是变数,我们只有不断优化、练习,才能使自己比赛的时候达到比较好的状态,这段经历将成为我未来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我不断前行!
--2024级MBA牟钰涵
站在全国一等奖的领奖台上,六个月并肩作战的画面在眼前愈发清晰。从连锁超市的货架优化到外资银行的AI合规战场,这场跨越不同商业领域的淬炼,让我们真正读懂了"成长"二字的分量。
当第一次面对汽车贸易案例时,供应链管理、关税政策等术语如同天书;设计AI合规方案时,技术框架与金融监管的交叉更让我们如履薄冰。记得那些挤在会议室讨论攻坚案例分析的夜晚:有人伏案收集数据到屏幕发烫,有人大量收集产业政策文件阅读,有人用马克笔在白板上勾画逻辑链条。分歧与争论时常发生,但我们探索着适合团队攻克的公式——将每个思路拆解为可验证的模块,用数据验证,通过多轮投票校准方向。最珍贵的不是某个惊艳的方案,而是当有人陷入思维盲区时,总会有队友递来新的棱镜。
这半年最深刻的领悟,是掌握了在陌生领域扎根的能力。为攻克汽车案例,我们梳理了新能源汽车十年政策脉络;构建金融AI合规模型时,从Ai技术应用框架到行业合规准则研究。手边堆积如山的草稿纸,电脑里改了数十遍PPT文件,记录着从茫然到通透的蜕变轨迹。如今回望,比奖杯更珍贵的是团队锻造的"学习算法"——面对全新课题,我们能在72小时内构建知识骨架,从海量信息中捕捉关键变量。
这段旅程没有捷径与奇迹,有的只是把每个"不可能"揉碎重组的过程。那些为0.1%数据精度较真的深夜,那些推翻重做十次的决策模型,让四个普通商业门外汉队员学会读懂商业逻辑的肌理。当知识框架在碰撞中生长,当个人短板被团队补齐,平凡的努力终成破壁之力。这份共同锤炼的信念——相信团队协作的温度,相信专业深耕的厚度,相信时间累积的力度——早已融入血液,成为我们走向未来最坚实的底牌。
--2023级MBA余知谦

MBA参赛师生全国总决赛海报

MBA参赛师生与CESIM全球CEO Veijo Kyösti(桂唯耀)先生合影
----------------
撰稿:李丹
编辑:张孜
审核:李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