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腾讯大渝网
被上班族各种羡慕嫉妒恨的寒假,对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代应来说,好像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悠闲和放松。采访代教授是在春节长假前两天的上午,因为必须赶在工作日结束前对正在研究的项目进行汇报,所以他和同事一直工作到凌晨,以至于我们当天的采访,不得不从一杯特浓咖啡开始。
代应接受大渝网的采访
代应,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从这样的描述,大家应该想不到,他其实是工科出身吧!
“工科男”把学问做到管理领域 揭秘代教授的转型之路
代应2001年大学毕业之后,进入重庆一家大型汽车企业的技术部门,负责发动机零部件设计的相关工作。技术员→工程师→技术部门管理人员……,这是一开始他设想的职业规划路径,最后到底是怎么走到现在的呢?
“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萌生了深造的想法,所以打算考研,当时公司对我的个人工作能力也是比较认同吧,所以非常支持我的这一决定,并且和我签订了定向协议,所以我是带着全薪开始的研究生生活,包括后来读博也是同样的。现在想来,对当时的企业也是非常感恩的。”
代教授的研究生专业,仍然选择的是工科专业,对于管理学,当时还不了解的他甚至觉得是“软科学”,尽管在本科的时候还选修过“企业管理”课程,但他并不认为那是一次真正的接触,因为似乎并没有“来电”的感觉。在他看来,在没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学习管理,是比较空洞的。真正意义上的接触,是在研究生阶段,兼职帮同学一起做项目的时候分担了一部分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大概是因为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原因吧,对一个项目的进程和开展方式有着更加具象的概念和目标,同时也觉得研究过程中对各种元素的计划、组织、调度和控制,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同时我个人的性格也是一定的因素,不太喜欢单纯枯燥的事情,喜欢和人打交道,刚刚工作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跟着前辈们去供应商参与模具试制等工作,去和工厂交涉、谈判什么的,感觉特别有意思。”
渐渐的,代应改变了对管理学科的看法,反而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正是因为这个兴趣的引导,在读博的时候,他选择了管理类的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博士毕业之后,代应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一方面,企业非常期待他的回归,因为专业技术过硬同时又具备管理经验的人才实在难得;另一方面,由于读博期间协助导师执行物流管理方面的项目的缘故,他对物流管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想要继续钻研下去!”怎样也摆脱不了这一想法,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代应放弃了在企业的职务,进入了重庆理工大学(当时的重庆工学院)担任一名教师。
代教授采用分组式教学为本科学生授课
打破边界 联系实践 代教授谈重理工MBA优势
“当老师,对我来说是非常有乐趣的事情!”
由于有过工作的经验,加上读博期间的多个项目实践,代应对于企业管理所涉及的主要领域、各环节流程、代表性的企业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对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有着明了的洞悉,因此他的课堂十分的“接地气”。他的讲义,都是非常简洁明了的纲领性的总结,讲到理论相关的案例、企业实际的情况,总是信手拈来,还能为即将进入职场的学生们,提供很多非常有实践意义的指导,他的课堂总是生动有趣的。
“工科出身和实践经验,是我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武器。值得一提的是,我读博的专业,当年博士生导师是只招收工科专业的研究生的。包括现在很多管理学的硕士和博士,都是非常欢迎工科和理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来报考的。原因是工科以及理科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基础比较好,另外很多科研项目中,也会涉及到技术参数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有着工科背景的学生在这方面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我一直坚持高校教师也多接触企业、多进行实践,这样才能清楚的知道行业和企业正面临怎样的问题,需要怎样的人才,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尤其是在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老师更应该扮演一个‘导游’的角色,要对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更加敏感,才能指引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
代教授和专业系主任一起参加研究导向型教学改革培训
作为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代教授同时也指出: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也是高校学科发展的趋势,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
“实际上,很多高校的专业学科,都正在尝试学科的交叉融合。在重庆理工大学,MBA项目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范例,可以说是工管交叉、文理结合的代表性项目之一。
首先从学生成分上来看,MBA的招收对象是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人才,这是人员成分方面的交叉和融合;其次,重理工MBA项目的教学范围涉及了多个专业的知识,这是学科的交叉融合;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重庆理工大学本身也是工科发展非常优秀的,这些工科在技术和平台共享方面,对MBA的学生是开放的,我们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内发现众多的资源,获得各方面的支持,这是资源的交叉和融合。所以工管结合、文理交叉这一特点,很大程度上夯实了重理工MBA发展的基石。工科的特点是“求精”,管科的特点是“求优”,所以我觉得当这两种特点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定然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在谈到MBA的特点是,代教授再次强调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他表示:MBA学生具备本科生所欠缺的天然优势,那就是实践经验。因为“有三年及以上工作经验”是MBA报考的基本门槛,而有工作经验的人,对社会和行业的现状和趋势,有着更直观的了解和触觉,对于管理模式和具体实施中的环节,有着实际的体验和观察,他们所欠缺的,是这些碎片化经验的理论化。
“理论化的意义在于再次的应用。MBA的学习,更多的像是一个梳理和提升的过程。将原有的经验理论化、方法化,再次应用与实践当中,才是真正的收获。所以MBA的教学中,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为什么搭建那么多的实践机会,比如案例大赛、创业大赛、行业沙龙之类的,就是让大家将理论化的东西在实践中去运用。MBA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资源的优势,每一个人的背后,代表是一个行业和一个企业,大家不仅可以交流经验,更可以搭建更多的跨界学习、实践的平台和通道。”
代教授与指导的全国三创竞赛选手合影
代教授与物流管理专业分组实习同学座谈交流
代教授MBA学习攻略1:做好长远的计划和短期的安排
代应从2010年开始,就在担任重庆理工大学MBA的导师。代教授和MBA学生相处的模式,用“亦师亦友”来形容非常贴切,对MBA的学生,他的评价是: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群体。
“作为同样有着半工半读经验的人,我首先对每个工作之后能够再次进入校园学习的人表示我的敬意,因为我深知要同时兼顾工作、学习、家庭是多么不易的事情!”
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代应竟有着差不多10年这样的经历。在求知和求新上面,他一直是非常积极的。中国的物流业改变的飞速脚步,促使着业内的人们也在拼命的吸取知识。为了学习更多先进的物流供应链管理经验,在重庆理工大学任职期间,代应曾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习一年,并在2012—2016年攻读了博士后。
代教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访学期间
“其实这么多年这样的生活模式,我似乎已经习惯去坚持!唯有去美国的那一年,因为孩子还很小,所以内心颇有不舍。现在我们的MBA学生,有小孩的很多,大着肚子论文答辩的我们都碰到过,佩服!佩服!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够静下心来进行深度学习的这种上进心,必须是非常可贵的!另外,这个群体是真的很乐学的,普遍的学习态度都是非常主动积极。他们同时也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到学校,所以我很乐意和他们交流,通过他们了解企业各个层面的现状,向他们请教最贴近市场的行业经验。”
正因为如此,每一年新的MBA学生分到代教授门下,他教给他们的第一个经验,就是:如何平衡学习、工作、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问题,我认为首先给自己做好一个规划吧,有规划和没规划的人生,机会成本不大一样。这个规划,包括一个长远的计划,因为实际工作、学习过程中变化很多,往往无法预测,因此不需要很具体;同时还要有一个短期的安排,把较大的任务分配到每月、每周去完成,从而使长远计划中的任务逐步得到解决。两者缺一不可,长远的计划是明确的目标,短期安排则是具体的行动纲领。”
代教授参加MBA教师培训
代教授MBA学习攻略2:明确MBA学习的基本目标和最终目标
MBA这三年,我们该学什么?理论知识吗?企业的成功经验吗?想学的东西太多,感觉压力好大怎么办?为什么学习的东西越多,反而感觉脑袋越空?
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很多MBA学生正在面临的“学习焦虑”,我们要如何解决呢?面对记者的这一提问,代教授表示:时代正在发生巨变,不同的新元素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多的改变,所以“学习焦虑”可不是MBA学生的“专利”,而是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但是针对MBA的学生,他有几点意见:
“首先,明确MBA学习的基本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MBA是多学科的结合,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对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是有帮助的,但若不是自己的专业不必什么都去深究,应该有一个学习的主线。例如没有会计经验的人,你不可能通过几十个课时的学习,就成为专业人员,没有物流管理经验的人,也不可能通过一两门基础课程就吃透整个行业,我们只需要了解基本的理论框架就行了。
其次,MBA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管理的思维。我们要知道,管理的元素是复杂的,没有一成不变、永远正确的东西,即使是案例中的成功经验,也只适用于彼时彼景。所以我们的思维要立体,不能从单一的角度看待问题;同时MBA学习不仅要思考,更要行动,要解决执行能力的问题,所以我建议大家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结合实践,形成比较稳定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模式,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拿来就用,提高效率。”
代教授指导研究生定期召开学术讨论
术业有专攻!专注领域、结合当下的研究更有意义
除了学习目标和方式的迷惑,很多研究生也面临研究课题的“选择困难综合症”。对此,代教授的经验是:结合自己的工作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研究会比较高效!他以自己的科研历程作为案例。
“在我们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是相对较新的专业,但同时也是项目较多的专业之一。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物流服务需求,所以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非常多。物流管理还包括了运输、仓储、信息化、货代、物流金融等多个分支,我主要关注的是与环境、资源相关‘逆向物流’领域。在第一次接触物流,也就是与导师一起参与重庆市十一五物流相关战略规划项目的时候,我就对‘逆向物流’这一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和逆向物流相关的。”
逆向物流,主要关注的是资源的再创价值和适当处置、物流和资源环境的关系、绿色物流建设等等。作为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物流学会会员、重庆市物流与供应链教育专委会委员、重庆巴南区智库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代教授近年来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计划项目、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项目等10余项,先后在各大刊物上发表了《废旧产品资源化逆向物流运作模式比较研究》、《基于生产者延伸责任的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研究》、《废旧汽车回收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等30余篇相关论文,并出版专著2本、教材2部。
代教授参加中国物流学术年会
代教授当任全国物流大赛重庆赛区裁判留影
可以看出,代教授在物流领域的研究,大多数都是从当下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出发,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坚持。在他看来,科研并不是空中楼阁,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因此除了科研项目,代教授还长期与物流行业的众多知名企业、物流园区等进行深度接触,为企业做问题咨询、排忧解难。在他看来,和企业的接触其实是一种互助。深入物流行业各个版块中的标杆企业,更有助于发现实际的问题,为科研提供更多的素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平台,同时也是检验科研成果的最佳渠道,也为掌握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行业发展趋势等,提供更多的支撑。
“物流业正面临很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的科研处处都是落脚点。就拿我们重庆来说,作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西南物流区域核心城市和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重庆在“十三五”期间将着力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进一步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提高对国际国内资源的整合能力。同时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供应链技术等新技术手段不断涌现,也将推动物流服务向提高效率、多样化和精益化发展。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加快转变物流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加快转换发展动力,切实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物流有效供给,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物流价值链,增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都是可以研究的课题。再例如逆向物流领域,如何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物流活动对城市交通和人居环境影响,这些也是可以落脚的地方。”
术业有专攻,任何东西学精了就是牛人,做到极致就是厉害的存在。对于MBA的学生,代教授指出: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自己的工作,有一个相对比较专注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并且在这个方向上进一步的深化,结合工作进行反复的实践和验证,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研究。首先要给自己定位,然后做好规划,在适度的空间里调整自己、展示自己,一步步努力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