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冬阳接受采访——谈“31省份人口增速排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13 点击数量:


    重庆理工大学有一批专业水平高、学术素养深,从事研究工作的专家教授。他们基于对专业领域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多种场合阐释自己的观点,用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解决剖析社会经济、市场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服务大众、服务决策、服务社会。


    近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的常住人口对外公布,31省中,25省的人口较2010年出现增长。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邱冬阳教授就“31省份人口增速”这一热点问题,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报道题目为《31省份人口增速排行:广东浙江增速最快 东三省人口流出逾千万》。


    邱冬阳教授表示,就总体情况而言,经济发展差异已成为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户籍制度放宽的背景下,很多经济发达地区还出台了有吸引力的落户政策,推动了人口从相对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转移。


    邱冬阳认为:“从短期看,经济因素的影响体现在不同区域的收入差距上,中长期看,则与该地区的发展机会、人口再生产能力有关,尤其是劳动力的再培育机会、子女可享受的教育水平等”。


    他说:“东三省资源丰富,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但一直存在国企占比高,民营经济不活跃的问题,当科技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后,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不再明显,再加上气候等因素,使得东北出现明显的人口外流趋势”。


    邱冬阳举例说,他所在的教育领域,东北地区很多教师甚至愿意放弃211、985等高校的工作机会,到南方地区的普通院校工作,“我们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南方普通高校的教授收入、发展机遇都高于东北地区的211、985高校”。


    若以我国四大城市群角度分析,成渝城市群的人口变化不大,但邱冬阳认为,如果联系2000年的人口数据做分析,可以发现成渝城市群的人口出现了先降后增的情况,这主要是基于近几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以及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使得成渝地区成为新的区域发展热点,产业发展带了人口总量的稳定。农民工的工作地点从过去以外省为主,变化为以省内工作为主的现象,使得人口外流趋势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