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有一批专业水平高、学术素养深,从事研究工作的专家教授。他们基于对专业领域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多种场合阐释自己的观点,用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解决剖析社会经济、市场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服务大众、服务决策、服务社会。
6月21日,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发布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邱冬阳教授就“成渝交通发展规划”这一热点问题,接受了《21经济报道》的采访,报道题目为《成渝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出台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轴正加速成型》。
邱冬阳表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贯穿了《发展规划》全文,在多个章节的具体实施细则中皆有体现,此系统化的要求,在过去的相关文件中较难出现,为《发展规划》的一个亮点。而《发展规划》中还特别强调了要建立交通运输规划的联动机制,这被成渝相关政府人士认为是解决长期以来影响两地交通发展的一种模式,“特别是在一些高铁的线路走向上,将形成合力”。
邱冬阳还注意到,《发展规划》提出提高城乡货运效率。“城乡货运效率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无论是农村电商,或是特色旅游等,成渝在乡村物流方面还存在短板,这一次提出了相关的改造措施,对于成渝内部面积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有利,也是巩固扶贫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的交通建设方案”。
“提升绿色智能安全发展水平”在《发展规划》中单列一章,可见其重要程度。邱冬阳认为,这是对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要求的回应,亦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
如针对西南地区资源型城市与相关企业多、大宗货物运量密集的现状,《发展规划》要求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提升钢铁、煤炭、有色、化工等大型企业的铁路、水路集疏运比重。在成都内部,也要求构建基于北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推进车联网和车路协同技术创新应用等,到2025年,重庆、成都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超过70%,公交、环卫、 邮政、出租、轻型物流配送全部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交通环境污染和碳排放联防联治取得积极成效,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邱冬阳说,《发展规划》中所突出的“综合交通”规划的特征,强调的未来围绕双城经济圈的交通建设,不是由成都或重庆单独推进,而是联合攻坚。除未来两地将建立更紧密高效的交通运输规划“共绘”机制外,在“共建”“共享”“共管”领域亦有要求。
如在“共建”领域,《发展规划》提出探索开展跨省(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共同审批试点、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探索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实行共同出资、交叉持股等。

